详细信息
基于《黄帝内经》的新感温热病理论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基于《黄帝内经》的新感温热病理论研究
作者:苏蓉[1];
第一作者:苏蓉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田永衍;甘肃中医药大学|任红艳;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黄帝内经;温病学;理论研究;针灸疗法;预防
年份:2022
摘要:研究目的: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外感温热病学之渊薮,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温热病成就,伏笔了温热病的雏形,为后世温热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王孟英《温热经纬》有言:“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意指温热病肇源于《内经》,底定于明清各家。然明清以前,温热病的范围很小,多数医家基本承袭《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言,将温病看作是伏寒化温,发于春季的伏气温病,影响颇深,于兹可见,尚缺乏对新感温热病的完整认识。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医家对于温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热病学渐成气候,逐渐分化,新感学说作为后起之说,开始登上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历史舞台。对此,《温病正宗》有云:“随时感受而即发者,谓之新感。”本文旨在抽丝剥茧,结合新感之内含,试图从《内经》中梳理、归纳新感温热病之因、脉、证、治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以此探讨后世温热病理论与《内经》内在继承性的联系,还原《内经》之理论原貌,溯源疾病的演变过程,凸显其奠基作用。此外,在当今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肆虐的大形势之下,从中医经典医学理论中,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期更好的指导现代临床。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灵枢经》(田代华刘更生整理)为底本,综合运用中医文献学法,并涉及文本比较法和分类、梳理、归纳、逻辑学等方法。整理《内经》有关新感温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以及对现代临床的诊治启示。 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1)第一部分基于《内经》温热病理论,本文认为《内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新感”的概念,但却为新感学说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支撑。结合“新感”的特点,将《内经》中凡外感邪气,即时而发,以发热为主症,病变由表入里的一类发热性疾病,其中包括部分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疫病,归属于广义新感温热病的范畴。《内经》温病与热病可混称;温疠、温疫是温热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造成广泛流行的一类疾病;《内经》伤寒不作病名,理解为“伤于寒”,乃《内经》温热病最常见的病因。 (2)第二部分明确病因病机是认识疾病的首要环节。《内经》重视四时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据此,本文主要从“风暑湿”和“特殊邪气”两个方面,探讨温热病的发生原因。《内经》将新感温热病的发病因素归结为“两虚相得”,且重视体质差异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感邪部位以皮毛、口鼻为主。 (3)第三部分基于《内经》,阐述新感温热病的证治规律。《内经》认为温热病的传变方式主要有三阴三阳经脉传变;循三焦之序传变;起于皮毛、内传入里;循卫气营血之序传变。证候按六经、五脏、五体、特殊诊法进行分证论述。《内经》重视疾病的防与治,遵循“治未病”理念;治疗方法以解表泄热、清热养阴和通腑泄热为主。温热病的预后包括愈、时有所遗、死三种结局。 (4)第四部分当今社会新发、突发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肆虐,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这对深入挖掘《内经》温热病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经》提出“未病先防”、“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愈后防复”等治则理念对当下防治新冠肺炎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