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麻醉意识指数在梗阻性黄疸和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麻醉意识指数在梗阻性黄疸和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亚妮[1];
第一作者:张亚妮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阎文军;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肝功能不全;麻醉意识指数;麻醉深度
年份:2022
摘要:梗阻性黄疸会引起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梗阻性黄疸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增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不稳定。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药物代谢障碍、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胆汁排泄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机体内环境紊乱。这可能导致梗阻性黄疸和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管理困难。麻醉深度监测已成为现代临床麻醉中的重点关注问题。精准的麻醉深度监测对指导临床麻醉用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预防和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缩短术后苏醒时间,从而改善围术期转归、提高麻醉安全质量至关重要。麻醉意识指数(Ai)可准确监测术中麻醉深度,能更好地反映意识水平的变化,而且在全凭静脉麻醉中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相关性较好。Ai也具有计算速度快、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目前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麻醉深度的研究较少,Ai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相关研究也尚未见报道。既往关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深度的研究多见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和肝移植患者,但其麻醉深度的研究是否也适用于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生命体征平稳时梗阻性黄疸和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Ai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Ai在梗阻性黄疸和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试验一麻醉意识指数在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生命体征平稳时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Ai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Ai在梗阻性黄疸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肝胆手术的患者90例,男4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BMI)18~30 kg/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分为梗阻性黄疸组(O组)和非黄疸组(N组)。麻醉诱导为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气管插管后行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术中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必要时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且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患者术中发生流泪和体动等不良反应。手术缝皮结束即刻停药,待患者达到拔管指征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一天的肝功能和凝血指标、手术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和苏醒后10 min的血乳酸(Lac)。分别记录诱导前(T)、诱导后1min(T)、插管完成后1min(T)、切皮时(T)、手术开始30 min(T)、术毕时(T)各时间点的Ai、HR、MAP。记录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用药量、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中知晓发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A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筛选纳入104例患者,有14例患者被剔除,最终两组各纳入45例患者进入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诱导前和苏醒后的La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时两组患者Ai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N组比较,O组各时间点的Ai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HR、MAP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的用药量均明显低于N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均呈负相关(P<0.001),而与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和ALP是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Ai的影响因素。与N组比较,O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术中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的使用均显著增多(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试验二麻醉意识指数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目的:观察生命体征平稳时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Ai的变化,并探讨Ai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肝胆手术的患者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cm,ASAⅠ~Ⅱ级。根据患者术前的肝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肝功能不全组(D组,Child-Pugh分级A级和B级)和肝功能正常组(N组)。麻醉方案同试验一。分别记录T~T各时间点的Ai、HR、MAP。记录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用药量、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有2例患者术中Ai异常变化、3例患者术中中转开腹、2例患者术中使用吸入麻醉药而被剔除本研究,最终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两组分别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比较,D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i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HR、MAP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比较,D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显著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中阿托品的使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1.与非黄疸患者和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时梗阻性黄疸和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Ai明显降低,术中麻醉用药量明显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显著增多,且术后苏醒缓慢。2.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Ai的影响因素包括TBIL和ALP,Ai与TBIL和ALP有显著负性相关关系。3.Ai能够很好地反映梗阻性黄疸和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全身麻醉中的麻醉深度,对于指导其临床麻醉用药、预防术中知晓和加快术后苏醒等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