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解郁胶囊对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作用的临床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解郁胶囊对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丽娟[1];
第一作者:高丽娟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刘立;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解郁胶囊;肠道菌群;抑郁症;16S核糖DNA编码基因
年份:2020
摘要:目的:结合现代微生态学,观察解郁胶囊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调节肠道菌群的抗抑郁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脑病科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干预措施为盐酸帕罗西汀片40mg,口服,一天一次和解郁胶囊0.6g,口服,一天三次,对照组只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40mg,口服,一天一次,疗程各为2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粪便进行16S r DNA测序、记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 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Z=-2.125,P=0.034)。 (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OTUs数量减少,Alpha多样性差异减小。 (3)与对照组比较,在门水平上,治疗组治疗后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疣薇菌门相对丰度和治疗前相同;在纲水平上,丙型变形菌纲、梭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疣微菌纲的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放线菌纲、梭杆菌纲、β-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减少;目水平上,拟杆菌目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梭菌目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疣薇菌目的相对丰度增加,双歧杆菌目、肠杆菌目、梭杆菌目、伯克氏菌目、脱硫弧菌目、气单胞菌目的相对丰度减少;科水平上,拟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瘤胃球菌科、普雷沃氏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韦荣氏菌科和疣微菌科的相对丰度增加,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减少;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副杆菌属、嗜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普氏菌属、粪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 (4)解郁胶囊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有害菌的减少,或有益菌的增多,推测解郁胶囊通过逆转肠道菌群的失衡,恢复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结论: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