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基于“煨脓长肉”理论探讨脱管散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促进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基于“煨脓长肉”理论探讨脱管散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促进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作者:战青[1];

第一作者:战青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王波;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脱管散;TGF-β1/Smad3信号通路;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

年份:2023

摘要:目的:观察脱管散对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以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角度,探讨脱管散促进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部分机制。方法:将180只SPF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随机分30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50只采用基于Stadler I体外压迫性造模方法、Peirce SM的时间分配方法和姜丽萍团队深部压力性损伤造模方法的改良方法,建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大鼠模型。判定造模成功后,将15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脱管散低剂量组、脱管散中剂量组、脱管散高剂量组,每组30只。6组均按照清创、用药、包扎的顺序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湿润烧伤膏组涂湿润烧伤膏0.5g;脱管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涂撒脱管散0.1g、0.2g、0.4g。6组大鼠创面或备皮区域依次覆盖凡士林纱布块、无菌纱布块,外用自制装置固定敷料,1次/d按时换药。在连续用药后第3、7、14d留取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创面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TGF-β1、Smad3、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创面愈合率(%):用药后第3d,湿润烧伤膏组高于脱管散各组,除脱管散中剂量组外,与脱管散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d,脱管散低剂量组高于湿润烧伤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润烧伤膏组高于脱管散中、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14d,脱管散低剂量组高于湿润烧伤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润烧伤膏组高于脱管散中、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创面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测:用药后第3d,模型组有少量早期炎性细胞浸润;湿润烧伤膏组和脱管散低、中剂量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脱管散高剂量组,偶见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药后第7d,模型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肉芽组织较少;湿润烧伤膏组和脱管散低、中剂量组炎性细胞减少,新生毛细血管丰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脱管散高剂量组炎性细胞仍较多。用药后第14d,模型组表皮层尚未修复完成,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仍较多,肉芽组织丰富,毛细血管增生明显;湿润烧伤膏组及脱管散各组创面修复基本完成,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减少;脱管散低剂量组真皮层含有大量胶原纤维;脱管散高剂量组真皮层仍有轻微水肿现象。(3)创面组织中TNF-α、IL-6表达的检测结果: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TNF-α、IL-6表达量在用药后第3、7、14d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高峰在用药后第7d。模型组3个时间节点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湿润烧伤膏组3个时间节点均低于脱管散各组。(1)TNF-α:除用药后第3d外,第7、14d湿润烧伤膏组与脱管散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管散组内低剂量组低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6:用药期间湿润烧伤膏组低于脱管散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管散组内低剂量组低于中、高剂量组,其中第3、7d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创面组织中TGF-β1、Smad3、P-smad3表达的检测结果:(1)TGF-β1:用药期间,空白对照组高于其余各组(P<0.05)。除模型组和脱管散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在用药后第3、7、14d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高峰在用药后第7d。用药后第3d,湿润烧伤膏组高于脱管散各组(P>0.05),脱管散组内低剂量组低于中、高剂量组(P>0.05);用药后第7d,除模型组与脱管散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表达量均升高,湿润烧伤膏组与脱管散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14d,各组表达均下降,脱管散低剂量组最低(P<0.05)。(2)Smad3: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外,用药后第3、7、14d湿润烧伤膏组与脱管散各组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峰出现在用药后第3d。用药后第3d,湿润烧伤膏组高于其余各组(P<0.05);脱管散组内高剂量组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且均高于模型组(P<0.05)。用药后第7d,湿润烧伤膏组和脱管散各组均下降,但仍高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湿润烧伤膏组与脱管散中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于脱管散低剂量组(P<0.05)。用药后第14d,湿润烧伤膏组和脱管散各组下降至用药期间最低值且均低于模型组(P<0.05);湿润烧伤膏组低于脱管散各组(P<0.05)。(3)P-Smad3:用药后第3、7、14d,除湿润烧伤膏组呈下降趋势外,脱管散各组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高峰出现在用药后第7d,与脱管散组TGF-α1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用药后第3d,湿润烧伤膏组高于脱管散各组(P<0.05),脱管散低剂量组高于中、高剂量组(P<0.05);用药后第7d,脱管散低剂量组高于湿润烧伤膏组和脱管散中、高剂量组(P<0.05);用药后第14d,脱管散低、中剂量组高于湿润烧伤膏组(P<0.05)。脱管散高剂量组,在用药后第3、14d与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d,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结论:(1)脱管散可有效促进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面积缩小,提高创面愈合率,但需根据创面面积调整剂量合理使用,以免蓄积引起毒性反应影响创面愈合效果。(2)脱管散在创面愈合早期,有助于促进炎症反应的放大,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创面愈合中期,有助于调节创面由炎症期向增殖期过渡,促进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向创面趋化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创面愈合后期,有助于增加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改变肉芽组织成分,ECM重塑,恢复表皮屏障功能。(3)脱管散对TNF-α与IL-6的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创面愈合早期上调TNF-α与IL-6表达,以启动免疫反应,营造创面愈合良好微环境;创面愈合后期下调TNF-α与IL-6表达,以促进创面由炎症期向增殖期过渡,提高创面愈合质量。(4)脱管散通过对TGF-α1和P-smad3的双向调节,影响Smad3的表达,激活或抑制TGF-α1/Smad3信号通路,影响TNF-α和IL-6的表达;Smads通路也可独立进行TGF-α信号通路信号传递,以共同调控创面炎症反应与组织纤维化程度,在促进蕴毒腐溃型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的同时,避免病理性瘢痕组织形成,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