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淫羊藿种子休眠解除方法及育苗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淫羊藿种子休眠解除方法及育苗技术研究
作者:王琼[1];
第一作者:王琼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杜弢;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淫羊藿;休眠解除;生理生化;育苗技术
年份:2024
摘要: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 dium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仙灵脾、三枝九叶草等,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但种子具有的形态生理休眠现象严重阻碍了淫羊藿种群的繁衍,致使其资源匮乏,蕴藏量逐年下滑。因此,明确淫羊藿休眠解除机理,探索高效、实用的育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淫羊藿种子为试验材料,观察测定休眠解除过程中淫羊藿种子胚率、无机元素与生理生化等变化趋势,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建立其与休眠解除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揭示淫羊藿种子休眠机理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在此基础上筛选高效、实用的育苗技术,对保护野生资源,加快淫羊藿引种驯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淫羊藿种子存在形态后熟与生理后熟,属于形态生理休眠(morphophysiological dormancy),通过对其变温层积处理,结果表明种子暖层积期间胚率增长趋势较缓,胚形态主要为球形和鱼雷型。胚在低温层积期间逐渐发育为子叶胚,胚率显著升高(P<0.05),并在变温层积180 d时达到最大值,胚率为91%。淫羊藿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及幼苗全株长、苗高生长以及单株重呈现明显的抑制现象。随着变温层积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说明淫羊藿种子中含有的萌发抑制物质是引起种子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 2.变温层积过程中淫羊藿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淀粉含量在暖层积(0~90d)持续下降,在冷层积(90~180 d)阶段明显上升。冷层积阶段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显著上升(P<0.05),呼吸作用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冷层积阶段活性增强,种子呼吸作用增强,休眠逐渐解除。赤霉素(GA)含量在冷层积与暖层积阶段显著升高(P<0.05)。IAA与IBA含量在层积前后明显升高,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GA/ABA、IAA/ABA的比值均在层积后期(120~180d)呈上升趋势,说明ABA对GA的拮抗作用降低,促眠作用减弱。在变温层积过程中,淫羊藿种子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是萌发促进物和抑制物比例的升高、赤霉素(GA)含量的显著增高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的活化。三羧酸循环(TCA)与磷酸戊糖途径(PPP)的活化需要种子内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为其提供能量,且淀粉可能是代谢过程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3.赤霉素和氟啶酮处理淫羊藿种子,能有效缩短低温层积时间,50d内可解除淫羊藿种子休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交互作用对淫羊藿种子总发芽率的影响显著(P<0.05),其影响力大小是:氟啶酮>赤霉素。淫羊藿种子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是赤霉素300 mg/L和氟啶酮15 mg/L组合,发芽率能达到63%。 4.秋播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松针、麦草和河沙覆盖均能提高淫羊藿种子出苗率,其中,使用麦草覆盖且厚度为3 cm时,出苗率最高,能达到20%左右,淫羊藿幼苗的农艺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等指标表现更佳,且具有相对成本较低、对环境污染小、改善土壤环境等优点,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使用。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