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承霞[1];

第一作者:杨承霞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徐亚莉;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隔姜灸;临床疗效

年份:2020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艾条灸治疗本病相比较,探讨《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验证《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的临床实用价值,同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用《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按照《灸经图》中穴位定位方法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侧),聂俞、脾俞、胃俞。对照组用艾条灸疗法,按照常规穴位定位方法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侧)、脾俞。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频次,每周治疗3次,隔天治疗1次,一个疗程为3周。1个疗程后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评分、HP感染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后综合判定疗效。  结果:  1.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组与艾条灸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2.中医症状:治疗前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程度分级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症状比较,除排便费力外,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纳差、上腹胀、口吐清涎、大便稀溏、体倦乏力七个症状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Hp感染程度:治疗前两组患者Hp感染程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Hp感染程度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Hp感染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项目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不良反应:治疗组中2名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均能耐受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不适。  结论:  1.《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与艾条灸疗法均能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Hp感染程度,但《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疗效更优。  2.《灸经图》灸疗法隔姜灸与艾条灸疗法相比,灸量足,温热力大,效果好。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