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海拔对甘肃四种“欧贝”类藏药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科技成果
中文题名:海拔对甘肃四种“欧贝”类藏药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完成人:赵文龙[1];晋玲[1];陈红刚[1];陆国弟[1];王莉[1];陈博[1];
第一作者:赵文龙
完成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年份:2024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藏药;临床用药;生物碱类化合物
摘要: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欧贝”类藏药材是绿绒蒿属多基原植物的花,具有清热、镇痛之功效。在藏医临床治疗中,使用“欧贝”类绿绒蒿进行组方的制剂和复方多达120余种。《晶珠本草》记载:“欧贝”类药材可依据花色分为白、黄、红、蓝、紫五类,其中篮紫色花绿绒蒿的功效最佳。甘肃甘南高原是“欧贝”藏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分布有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红花绿绒蒿(红色花)、五脉绿绒蒿(篮紫色花)和多刺绿绒蒿(蓝色花)等。但项目组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由于药材仅来源于野生,用量较大的五脉绿绒蒿已处于濒危状态,加上驯化困难且部分藏药复方仅以花入药,很多地区已无法满足藏医临床用药需求,而全缘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由于用量较少,资源量则相对丰富。从生态适应的角度看,几种“欧贝”类绿绒蒿作为同属植物,为了抵御高原低温及强紫外辐射,应该具备相似的次生代谢机制和产物,海拔由高至低,由于逆境胁迫的程度不同,可能使绿绒蒿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存在较大差异。二、研究目的与意义:该研究通过系统本草考证,对比甘南地区不同“欧贝”类绿绒蒿主治功效的异同;以主要活性成分入手,探究海拔对主要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种“欧贝”绿绒蒿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通过生境调查及预测,明确未来“欧贝”类绿绒蒿野生保护及人工驯化区域,为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三、主要论点与论据:1.“欧贝”系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多种绿绒蒿的总称,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高原植物,在藏药中具有悠久且广泛的应用历史。但由于大部分藏医药书籍中对药材只有名称记载,书中对药材无形态描述和插图记载;加之翻译藏医药书籍时,藏译汉音译名称不统一,导致各地所用“欧贝”基原植物混乱,现代药用价值发掘的应用潜力收到限制。亟需从名称、基原、功效和主治几方面对藏药“欧贝”进行系统考证,为其临床应用安全性提供重要参考。2.“欧贝”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药材及高山花卉的象征,由于生境被肆意破坏以及滥采滥挖,使其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减,野生资源已经被严重破坏。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坏,使得绿绒蒿种群规模维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利于绿绒蒿的保护评估和制定保护策略。亟需搞清甘肃“欧贝”类绿绒蒿地理分布范围,为绿绒蒿引种驯化提供参考依据。3.甘肃“欧贝”类绿绒蒿垂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海拔几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和规律的分析比较。甘肃省分布的“欧贝”类绿绒蒿主要为五脉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4800 m的高山灌丛。但不同海拔下生长的绿绒蒿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差异并不明确。亟需对甘肃不同海拔几种“欧贝”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和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绿绒蒿在主治功效方面是否可以相互替代,这对野生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扩大用药源,提高药材出产量具有重要参考。四、创见与创新:1.首次完成对藏药“欧贝”的系统考证,整理出中国具有药用价值的绿绒蒿有15种及2变种,发现“欧贝完保”与“木穷典云”二者皆以花为蓝、紫色绿绒蒿入药,易于混用,涉及品种为川西绿绒蒿、毛瓣绿绒蒿和长叶绿绒蒿。2.明确了“欧贝”资源分布现状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未来气候情景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了未来气候条件变化下红花绿绒蒿的生物迁移路线,对未来绿绒蒿保护区及人工驯化适宜区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3.完成甘肃不同海拔几种“欧贝”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和规律的分析比较,发现红花、五脉、全缘叶绿绒篙中总生物碱和总黄酮的含量随海拔增加而趋于上升趋势。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社会经济效益甘肃境内“欧贝”用药以全缘叶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和五脉绿绒蒿为主,其中红花绿绒蒿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五脉绿绒蒿资源量也急剧下降。通过该研究明确甘肃“欧贝”类绿绒蒿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作用,在主治功效方面可相互替代,这对甘肃境内“欧贝”类绿绒蒿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扩大用药源,提高药材出产量成为可能。2.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摸清了三种“欧贝”的分布范围,通过分析未来气候条件变化下红花绿绒蒿的适宜生境,比较不同海拔几种“欧贝”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和规律,对未来“欧贝”类绿绒蒿保护区及人工驯化适宜区的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