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ICC自噬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动力紊乱的分子机制    

文献类型:科技成果

中文题名: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ICC自噬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动力紊乱的分子机制

完成人:王燕[1];张久聪[1];司晓丽[1];王正平[1];刘静[1];罗强[1];程小丽[1];王烨[1];周琦[1];

第一作者:王燕

完成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年份:2024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处方用药;温肾健脾法治疗

摘要:①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危害巨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动力紊乱是UC发病的重要机制,而PI3K-Akt-mTOR信号介导的ICC自噬与UC肠动力紊乱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温肾健脾法对UC肠黏膜的免疫失调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且能缓解里急后重、便次增多等肠道动力紊乱症状,但其改善肠动力紊乱的具体机制不明。基于此,项目建立“温肾健脾法”治疗UC肠动力紊乱的机制与其调节PI3K-Akt-mTOR信号介导的ICC自噬相关”的假说,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番泻叶灌胃建立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以四神丸进行治疗,运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T-PCR、透射电镜等技术检测肠黏膜ICC自噬、肠道动力及PI3K-Akt-mTOR信号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UC肠动力紊乱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具有免疫调节和改善肠动力双重作用的优势中成药提供实验依据。②研究目的与意义:a.阐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中ICC自噬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情况及其相关性。b.证实四神丸治疗UC肠动力紊乱与其调节PI3K/Akt/mTOR信号介导的ICC自噬密切相关。并从《黄帝内经》“阳化气”理论诠释四神丸“温阳化气”的科学内涵。③主要论点与论据:“阳化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对阐释生命活动本质及临床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近年来,许多医家以该理论为指导论治肿瘤、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取得了重大突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上常出现便频、里急后重等肠道动力紊乱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脾肾阳虚、动力不足、气虚失去温摄密切相关。四神丸是温补脾肾阳气治疗泄泻的经典效方,临床能有效改善UC患者便频、里急后重等肠道动力紊乱症状。但其现代医学的作用机制不明。结合细胞自噬理论进行分析,当机体阳气不足时,阳不化气,能量供给不足,细胞发生自噬,对细胞内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进行“自我消化”,以此为代偿,为细胞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即所谓的“阳化气,阴成形”,因此,从“阳化气”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动力紊乱与细胞自噬相关性及四神丸温肾健脾功效改善肠道紊乱的效应机制,是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进行的很好对接,这种对接不仅临床基础扎实、理论上相关可行,对于揭示中医温肾健脾法及阳化气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④创见与创新:a.肠道动力紊乱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鉴于UC临床具有里急后重、便次增多等肠道动力紊乱的临床特点,从肠道动力紊乱途径探讨“温肾健脾法”及其代表方四神丸治疗UC肠道动力紊乱的作用机制,研究思路具有新颖性。B.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理论,从PI3K/Akt/mTOR信号调控ICC自噬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UC的分子机制,诠释“阳化气”的科学内涵,寻找温肾健脾法治疗UC的作用新靶点,国内外鲜有研究。⑤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结合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肠道动力紊乱的临床特点,以内经“阳化气”理论为指导,从细胞自噬的角度探讨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经典效方四神丸调节肠道动力的作用机制,将中医宏观理论和现代医学微观机制有机结合,研究具有“宏微一体”的鲜明特色,对于揭示中医治法和复方同时具备免疫调节和促肠动力的效应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亦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存在的问题:a.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番泻叶灌胃建立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通过一般行为观察、病理学检查、血清FT4、IgE、IL-2等水平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y验证此方法是否可以成功造模。B.以美沙拉秦为阳性对照,以四神丸进行治疗。观察温肾健脾法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ICC自噬、肠道动力紊乱的影响。⑥历年获奖情况:a.PPAR-β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参与(2-8)。B.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方的效用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2014年,参与(3-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