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基于“性效-靶点”网络关联解析的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科技成果
中文题名:基于“性效-靶点”网络关联解析的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完成人:杨秀娟[1];田一虹[1];杨志军[1];李硕[1];梁婷婷[1];王燕[1];马骏[1];
第一作者:杨秀娟
完成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年份:2024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临床用药
摘要: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发现红芪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由于红芪成分复杂,其对抗阿霉素所致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又涉及多层面、多途径、多靶点,为深入揭示红抗阿霉素致心肌毒性的作用机制,故该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及分子对接验证二维角度揭示红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减毒增效、扶正祛邪”之功。②研究目的与意义:该项目基于前期理论和实验研究,将红芪提取物作用于阿霉素致心肌毒性大鼠模型中,将网终药理学与蛋白组学整合一体,对其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靶点与蛋白进行关联分析,揭示中药抗阿霉素心肌毒性蕴含的生物信息及分子机制,为开发利用甘肃红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基础及依据。③主要论点与论据:该研究中阿霉素所致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多层面、多途径、多靶点,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发现红芪可能通过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食脂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PTGS2、EGFR、MMP2、MAOB靶点,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氧化还原酶活性、ErbB等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再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及药效学实验发现红芪主要通过EGFR、COL1A1、TAGLN和ALOX5靶点调节焦点粘连、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外基质结构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④创见与创新: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在“性效相关”理论指引下,选择甘肃道地药材之一的红芪,探讨其“减毒增效、扶正祛邪”在抗阿霉素心肌毒性方面的作用机制,并从蛋白质组学及分子对接验证二维角度揭示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为开发利用甘肃红芪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基础及依据,亦为临床防治阿霉素的不良反应寻找新的治疗手段。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红芪现主要分布在甘肃陇南、定西地区,为甘肃省道地药材,位于十大陇药之列,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及气虚血衰等症。该研究前期对不同产地红芪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总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动物实验发现红芪具有较好的抗心肌损伤作用,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本报告初步揭示了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为甘肃红芪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有利于甘肃经济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通过“效-毒-靶点”三维一体揭示了红芪抗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充分、全面,但对具体的通路验证尚不全面,且未能全面客观地揭示出红芪抗阿霉素所致心肌毒性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课题组后续将进行深入研究。⑥历年获奖情况:2021年《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红芪活性成分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在“第十一届兰州生命慢病防治与生命健康”征文大赛中荣获科学论坛二等奖。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