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姜萸汤有效部位配伍抗胃溃疡(脾胃虚寒型)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文献类型:科技成果

中文题名:姜萸汤有效部位配伍抗胃溃疡(脾胃虚寒型)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登记号:2007y0150

完成人:蔺兴遥[1];李文著[1];陈健[1];张艳[1];舒畅[1];张延英[1];景明[1];樊秦[1];夏琦[1];师霞[1];李应东[1];

第一作者:蔺兴遥

完成机构:[1]甘肃中医学院;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年份:2007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有效部位;姜萸汤;胃溃疡;机理;超临界萃取

摘要:该课题在“有效部位”配伍(挥发油+生物碱)的层次上,从“四个水平”(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分子、基因表达)对该方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探讨;采用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技术萃取复方中的两种“有效部位”,既保持了复方的整体性,又提高了科技含量;运用药效学和制剂学的方法对原处方和有效部位的配伍比例和用量进行了筛选,在原方的基础上保证了最高疗效;病、症结合模型的建立,使疾病模型症候化,从而使该方的药效学实验体现了中医辨症施治的特色(方—症—病的统一)。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姜萸汤有效部位可能通过调节体温中枢、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而改善全身虚寒症状;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和加速NO/NOS的合成保护受损的胃粘膜;其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有关;其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是通过竞争性抑制M+样受体和直接对抗作用而实现的。SFE-CO_2萃取物较传统水煎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明显,显示了SFE-CO_2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越性。  该课题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强调继续重视复方的整体作用和“辨证施治”特色,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方—症—指标及其变化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方—症—病”的关系;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中药复方药味之间的“君、臣、佐、使”地位及配比关系;用现代制剂技术对复方中的主要有效部位或成分进行提取并优选最佳的提取方法和工艺条件;对中药复方的研究采用不同层次和水平以及重视方剂变化(药味、药量及剂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同行提供参。  对姜萸汤有效部位—生物碱和挥发油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进行优选,对二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的混合物制备成滴丸制剂,并努力研制治疗胃溃疡的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