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不同灸温对2期压力性损伤大鼠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不同灸温对2期压力性损伤大鼠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慧琴[1];
第一作者:薛慧琴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丁劲;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压力性损伤;大鼠;艾灸;温度;创面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HIF);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
年份:202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灸温对压力性损伤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明确何种灸温最适合用于2期压力性损伤大鼠的创面修复。方法:于2023年3月~2023年5月选择65只SPF级SD雄性大鼠,根据缺血-再灌注原理进行压力性损伤造模。将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模型组;每组15只。艾灸组用直径18 mm的艾条,施以回旋灸。其中,艾灸A组温度控制在(42±1)℃,10 min/次,1次/d,干预12 d。艾灸B组温度控制在(45±1)℃,10 min/次,1次/d,干预12 d。艾灸C组温度控制在(48±1)℃,10 min/次,1次/d,干预12 d。模型组创面予以碘伏消毒,1次/d,干预12 d。实验中,使用标尺测量并调整施灸距离,其中,施灸距离为3cm时,表面温度为(48±1)℃;施灸距离为4cm时,表面温度为(45±1)℃;施灸距离为5 cm时,表面温度为(42±1)℃。并及时用非接触式电子测温仪测量施灸部位表面温度,测量距离为温度仪探头距创面中心约1 cm处。在此范围内,及时处理艾灰,以保证和控制温度的均衡性。分别于干预第3、7、10 d观察比较四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病理改变,并观察VEGF-A、HIF-1α及p-Akt的表达水平。其中,采用创面愈合率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VEGF-A、H IF-1α及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1)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干预后,四组大鼠的创面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逐渐愈合。干预第3 d,艾灸组创面边缘逐渐出现新肉芽,周围皮肤褶皱进一步增加,但未见明显痂皮形成。其中(45±1)℃艾灸组创面干燥无渗出。干预第7 d,模型组和艾灸组创面均被新生上皮组织完全覆盖,表面形成薄痂皮,(45±1)℃艾灸组创面面积比(42±1)℃艾灸组和(48±1)℃艾灸组进一步明显缩小。干预第10 d后,(45±1)℃艾灸组创面痂皮逐渐脱落,表面平整光滑,皮肤颜色呈淡粉色;其他组仍留有部分未愈合的痂块。干预第3、7、10 d,艾灸组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艾灸组比较,(45±1)℃艾灸组创面面积小于(42±1)℃艾灸组(P<0.001),(42±1)℃艾灸组小于(48±1)℃艾灸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造模干预后,四组大鼠的创面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逐渐愈合。其中,干预第10 d,模型组平均愈合率为84.59%;(42±1)℃艾灸组平均愈合率为94.38%;(45±1)℃艾灸组平均愈合率为97.18%;(48±1)℃艾灸组平均愈合率为92.27%。干预第3、7、10 d,四组大鼠的愈合时间比较,总体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F=47.34,P<0.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均P<0.001);(45±1)℃艾灸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42±1)℃艾灸组及(48±1)℃艾灸组(均P<0.001);四组大鼠的愈合率比较,干预第3 d的愈合率总体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F=7.09,P=0.001);干预第7 d的愈合率总体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F=31.89,P<0.001);干预第10 d的愈合率总体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F=57.05,P<0.001)。干预第3、7、10 d,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创面愈合率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艾灸组比较,(45±1)℃艾灸组创面愈合率高于(42±1)℃艾灸组(P<0.001),(42±1)℃艾灸组创面愈合率高于(48±1)℃艾灸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HE染色显示:正常大鼠皮肤完整无破损,鳞状上皮清楚,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表皮糜烂脱落,真皮大面积组织坏死,胶原纤维丢失。艾灸第3d,艾灸组中新生的肉芽组织及血管较多,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排列更紧密。艾灸第7 d、第10 d,艾灸组中皮肤损伤程度有明显的改善,局部细胞排列紧密有序,创面进入细胞增殖的阶段。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艾灸组比较,(45±1)℃艾灸组炎症细胞少于(42±1)℃艾灸组(P<0.001),(42±1)℃艾灸组炎症细胞少于(48±1)℃艾灸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4)免疫组化结果:干预第3、7 d,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EGF-A、HIF-1α及p-Akt表达水平均较高(均P<0.05);艾灸组比较,(45±1)℃艾灸组VEGF-A、HIF-1α及p-Akt表达水平高于(42±1)℃艾灸组(P<0.05),(42±1)℃艾灸组VEGF-A、HIF-1α及p-Akt表达水平高于(48±1)℃艾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第10 d,(45±1)℃艾灸组VEGF-A及p-Akt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均P<0.05),而HIF-1α表达水平比较,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45±1)℃的艾灸促进创面愈合所用的时间最短,愈合率最高,修复效果最佳。(2)(45±1)℃艾灸在VEGF-A表达时限、加速修复进程方面优势突出,其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更强,创面修复所需的时间更短,创面愈合速度更快。(3)(45±1)℃的艾灸改善创面组织缺氧状态、加速愈合的效果比(42±1)℃艾灸与(45±1)℃艾灸更好。(4)(45±1)℃艾灸刺激产生磷酸化Akt的水平最高,发挥抗凋亡的作用最好,(42±1)℃、及(48±1)℃的艾灸次之。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