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以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 被引量:2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以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
作者:王斌[1];
第一作者:王斌
机构:[1]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师:张文贤;甘肃中医药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流行病学;中医体质
年份:2020
摘要:目的: 明确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医疗决策。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病例调查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及查阅我院电子病例系统(Hiss系统)的方式展开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并分别从感染病原菌分布、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实验室检查及中医体质方面调查。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1000例患者,3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3.70%;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阳性菌株为主,占总病原菌分布的58.7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球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2.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性别、饮酒、致伤原因、患者文化程度、ASA分级、不同骨折部位、主刀医师职称、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长度、术后使用呼吸机、中医体质类型均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年龄、吸烟、体重指数、开放性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术前进入ICU治疗、不同手术季节、急诊手术、全麻、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进入ICU治疗、伤口遗留死腔、应用负压引流、输血、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住院天数均有明显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0岁)、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负压引流、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住院天数均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率分别为:胫腓骨5.23%、股骨2.83%、跟骨3.74%、尺桡骨1.90%、肱骨1.71%。不同手术季节感染率分别为:春季1.81%、夏季6.35%、秋季3.52%、冬季1.92%。 4.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与同期未感染患者之间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白蛋白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297例占29.70%,偏颇质占70.30%,排名前四的偏颇质:阳虚质(15.40%)、气虚质(14.90%)、阴虚质(12.60%)、痰湿质(11.90%)。 结论: 1.本研究中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2.高龄(≥60岁)、肥胖、吸烟、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开放性骨折、术前进入ICU治疗、全麻、急诊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伤口遗留死腔、输血、住院天数均是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高龄(≥60岁)、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负压引流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 3.下肢骨(胫腓骨、股骨、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率高于上肢骨(肱骨、尺桡骨),其中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率最高。在手术季节中夏季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 4.动态监测WBC、ESR、CRP、PCT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 5.本研究中暂未发现中医体质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排名前五的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