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关于“读于无字处”和“读于有字处”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中文题名:关于“读于无字处”和“读于有字处”

作者:张正昭[1];

第一作者:张正昭

机构:[1]甘肃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第一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年份:1992

期号:3

起止页码:54

中文期刊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外文期刊名: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茯苓甘草汤;伤寒论;阳明病;太阳病;五苓散;三阳合病;微恶寒;脉浮;腹满时痛;口不仁

摘要:<正>关于“读于无字处” 《伤寒论》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的东汉时期,由于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和书写条件的限制,其行文非常简略。常常是省略共性的,只突出个性的:或略去人所皆知,不言而喻的,而叙述人们不知,需要重点交待的;或详于上文,而略于下文;或在后文交待而在前文中不及;或意在言外,让人去领会。如此等等,都属于“读于无字处”的功夫。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不在无字处下功夫,就难以弄通原文的精神实质,甚至发生误解。对此虽然前贤今哲已多有论述,但值得推敲和重提的地方仍然不少。这大概也是仲景一些原文的实质至今仍末得到正确解释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这一问题试举例分析之。 1.为举异略同而省:这种省文主要见于对疑似证或类似证进行鉴别的情况下。如:“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3条。文序号以二版大专院校教材为据,下同)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